简介

五代:从围殴黄巢开始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69章 后梁与诸侯(2/4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酒席进行到高潮的时候,王师范命令家族成员按老幼顺序依次离席,起身赴死。整个王家族人先后被杀,葬身大坑之内。

王师范诗书传家,待人以礼,世人爱之,其受戮之日,洛阳百姓为之泣下。

朱温杀了王师范,追封侄子朱友宁为安王,朱友伦为密王。

对于朱温的登基活动,各路诸侯的表现各不相同。

忠于大唐的人咬牙切齿,阴险狡诈的人想浑水摸鱼,没有发言权的人感觉无所谓。

李克用是咬牙切齿的那一个,他指天大骂,誓与朱泼三不共戴天。

四川的王建想浑水摸鱼,他首先联络晋王李克用、岐王李茂贞,一同讨伐朱温。

但后两者都清楚王建的为人,这个王八蛋想要讨伐朱温是假,动歪心思算计人是真,要不然李茂贞的山南西道怎么跑到这家伙手里去了呢?大家心知肚明,都不搭理他。

王建口号喊了半天,没人捧场,感觉挺没意思的,就把自己的最终目的说了出来。

他给李克用去了一封信,信里的内容是这样的:“朱温都已经篡位了,我们也别干耗着了,各自称帝吧。等以后讨平了朱温以后再来光复唐室,到时候再把自己的帝号去掉也不迟。”

荒谬,无耻,简直就是自说自话,掩耳盗铃。

李克用怒了,他只给王建回了一句话:“我李某人指天为誓,此生不会失节于大唐!”

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。

王建最终自立为帝,建立了十国之一的前蜀政权。李克用继续做着自己的忠臣,咬着牙与朱温互掐。

朱温也很痛快,下诏剥夺了李克用所有的官职、爵位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在王建称帝的道路上,有两个人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,而这两个人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治世之能臣。

他们是韦庄和冯涓。

韦庄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悉,在当时的文坛上很是有名,为晚唐“花间派”的代表人物,与温庭筠并称为“温韦”。

著名的“乐府三绝”里边的《秦妇吟》就是他写的,当时他还出版了一部诗集《浣花集》。这还不算,老韦的《菩萨蛮》系列作品还是后世宋词的奠基之作。

所以说,韦庄在文学方面可以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风流人物。

而这个人的文学只是副业,他的主业在政治上。

冯涓和韦庄一样,也是政治、文学两栖型人才,他的文学作品也有流传,但并不多,也不如韦庄有名。

这倒不是冯涓才有所不及,而是他的主攻方向是奏章,而不是诗词。

《鉴诫录》里面称冯涓“清苦直谏,比讽箴规,章奏合于教化。所荐文章,迥超群品,诸儒称之为大手笔”。

诗词相当于散文小说,而奏章却是实打实的公文写作。

从两个人主攻方向的不同,也可以品鉴出两人治政理念的差别。

在为政方面,韦庄讲究的是不拘一格,完全以实用管用为衡量标准,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派。而冯涓则是恪守政治规矩的守旧派。

守旧与创新并无高下之别,也无褒贬之意,完全是选择不同而已。

两个人都很能干,是王建的左膀右臂。但这两个人却在文风、性格、施政理念方面大相径庭。

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,抛开两人的个体因素不谈,我也仔细考究过两人的早期经历,希望能从里面找寻出差异的源泉。

最后还真就让我给找到了。

韦庄早年举进士,屡试不第,到了58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。

所以说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这句话真是诚不我欺啊,不管早晚吧,人家韦庄最后还是考上了,比什么黄巢、李振之流还是强了很多的。

韦同志虽然是士族(京兆韦氏)出身,但肯定也尝遍了心酸滋味,他对大唐政府有多少认同度我们不敢妄加猜测,但大器晚成的人一般做事都会很切合实际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
冯涓就不一样了,考中进士的时候比韦庄早了三十几年,这位仁兄从政比较早,也很有历史使命感,一直以匡扶大唐江山社稷为己任,所以说他走的是正统道路。

他们两个现在都在王建手下当差,是文士幕僚里面的代表人物。

王建想要称帝,这是件大事,肯定要和手下人商量。

韦庄带头举手赞成,他的意见是这样的:大王您不是不忠于唐室,主要是大唐现在已经亡了,想尽忠也没有对象了呀,正所谓“天与不取,反受其祸”,那就称帝呗。

赞成的人还是很多的,至少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九。

冯涓就是那个百分之一,他不赞成。

“朝兴则未爽称臣,贼在则不同为恶。”

意思是说不能称帝,这样做有个好处:如果大唐复兴了,您就没有丧失臣节;如果复兴不了,您也没有和贼人同流合污。

做人还是要问心无愧的好,对不对。

王建没有那个觉悟,他要称帝。冯涓为此闭门不出。

看到没,这就是忠臣的样子。

冯涓与韦庄之间我们无法评论对错,毕竟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。

但有一个地方他们的做法很一致,那就是为民请命。这也是两个人能够名留青史的原因之一。

王建在治理蜀地的时候赋税比较重,百姓很受罪。

这是一个很大的毛病,有病就要治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五代:从围殴黄巢开始请大家收藏:(m.jakxs.com)五代:从围殴黄巢开始就爱看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